开栏语: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关于“来一个经验成果大起底”的部署和市委有关领导的指示要求,即日起,包头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开设“经验成果大起底、亮晒比学大提升”专栏,分批分期对市直机关各部门单位在党建引领、坚持“两新”导向、推动“两都”建设、打造“两包”品牌等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中的典型经验做法、特色亮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通过“亮晒比学”,积极营造抓实干成、进位争先的浓厚氛围。
坚持“五聚焦五发力”
打造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
市司法局
近年来,包头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效衔接,深化改革与示范引领双轮驱动,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评自治区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盟市和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命名。
一、聚焦加强党的领导,在“关键少数”上集中发力。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包头市始终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根本遵循,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法治政府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常学常议形成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各类法治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干部学法述法成为必修课,近两年,政府工作人员40余万人次参加网上学法测试,5114名各级干部骨干参加法治专题训,2021年全市述法干部超千人。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法治建设在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占比必保10%。创新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提示督办制度,强力实施“地区、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双通报双推送制度,实现定制式提醒,项目化推动,真正让领导干部关注法治、部署法治、推动法治。
二、聚焦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为民”上集中发力。人民满意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最高标准。
包头市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和法治政府建设的突破口,深入开展审批服务“六减两优”改革,申请材料、证明材料、办事环节、办理时限、跑动次数分别减少20%、60%、24%、85%、83%,大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掌上办”改革,推动从“最多跑一次”向“零跑腿”迈进,1485个事项全部实现“应进必进”,414个事项实现呼包鄂乌“四市互办”,124个高频事项实现“指尖办”“一次办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改革深入推进,自治区首张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的电子营业执照在包头发放,2022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7653户,同比增长4.1%,新增注册资本2650.62亿元。在自治区率先推出双休日“不打烊”、设立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站”、“企业合规性证明”专窗、项目审批(市、县、园区)三级全程代办帮办。“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连续3年荣获全国数字政府建设创新和实践奖。“包头市政务服务中心社会管理与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高分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
三、聚焦科学民主决策,在“依法行政”上集中发力。
决策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起点,规范决策行为规范行政权力的重点,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持续推进“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现行有效53部地方性法规、10部规章为政府依法行政和保障城市生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保护条例》等多项立法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肯定。认真贯彻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推进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化管理,所有重大行政决策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推行司法局长全程列席政府常务会制度,市政府及市直各部门、各旗县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成立20人的包头市法治事务服务中心,专门审查市政府决策事项,今年以来已审查行政决策事项、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各类合同、协议665件,2021年,全市法律顾问参与政府机关合法性审查2400余件。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2020年以来市本级共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15次,清理文件890件,废止125件,宣布失效120件,进一步维护了法制统一和政府公信力。
四、聚焦规范行政执法,在“公正执法”上集中发力。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近年来,包头市持续在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上用力发劲,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出台自治区首个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施意见和评查细则,完成行政执法监督平台本地化部署,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分领域规范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制定自治区固废领域首个地方标准,全国首家实现工业固废全过程、闭环式、智能化监管,获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受到生态环境部表彰。严管药化领域安全。全市预包装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你送我检”、“你点我检”活动被中国市场监管报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办结投诉举报案件18311件,解决争议金额3556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66万元。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在自治区率先编制《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19个部门280条事项被纳入清单;公布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共涵盖10个领域、47条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率先启动规范涉企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柔性执法工作,23家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公布“免罚”事项275项、“轻罚”事项360项,涉及案件8000余件、金额780多万元。
五、聚焦示范创建引领,在“打造样板”上集中发力。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要率先突破。包头市在自治区率先出台《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清单290项,明确提出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目标。2022年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先后10余次对创建工作作出专题部署,市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定期调度、专项督导创建工作。严格对照指标体系,制定示范创建指南,开展预评估及法治体检活动,评查各类案卷3000余份、完善各类制度措施50余项、开展专项宣传200多场次,回访执法检查企业、政务服务群众890人次,真正以群众满意度倒逼政府依法行政。3个旗县区获评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旗县,市市场监管局被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市司法局等4个单位分获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和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六个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按照包头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要求,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实现“交易进场零门槛、交易过程零跑路、交易环节零障碍、交易服务零距离、专家抽取零泄密、交易文件零成本”为目标,全面对标先进地区,认真梳理总结经验,夯基础、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在大力推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改善营商环境二十五条措施和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维方法,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升交易科学化、标准化、透明化和便捷化水平,争创全区第一、全国领先的行业标兵。
交易进场零门槛
降低政府采购参与门槛,取消集采机构组织的全部项目投标保证金,为企业年均减负600万元。推广使用政采商城电子卖场,公开征集电子商城供应商,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为采购人和供应商提供更大方便。进一步优化企业参与土地竞买活动报名手续,简化办事要件,在挂牌出让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时,取消竞买人必须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条件的要求。
交易过程零跑路
不断完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实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交易、国有产权交易4大类进场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全覆盖。先后完成全市首个交通、水利工程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EPC)电子招投标项目。全面启用网上不见面开标系统,避免投标活动中人员聚集,让投标人足不出户参与项目投标,有效降低投标成本。推进政府采购数字证书(CA)互认,实现“一地办理、全区互认、全程通用”。
交易环节零障碍
创新在国内首批推行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形成电子保函“1+3+N”的包头模式,实现担保、保险、银行3类电子保函全覆盖,电子保函的现金替代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力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完成全区首个跨省远程异地评标,推行工程造价2000万元以下的房建、市政施工招标项目实行远程异地评标,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等城市探索开展黄河“几”字湾地区远程异地评标。
交易服务零距离
以入选国家级第六批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为契机,全面构建包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服务提供标准化体系,形成4大领域43项服务提供事项清单并严格执行。优化企业办事程序,企业入库由“最多跑一次”改为全部网上办理。进一步简化投标保证金退付程序,全部实行线上办理,招标人提出退还保证金的,最晚在3日内办结。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提全流程线上“政采贷”,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专家抽取零泄密
落实技术标暗标评审,全面启用“专家电脑抽取”“系统自动通知”“电子身份验证”“变声答辩”等技术手段,确保投标人与专家“零接触”、投标人信息“零泄漏”、交易过程“零干扰”。完善现场记录管理,实施全流程、全方位音视频数字见证。强化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引入“白细胞”主动防御操作系统免疫平台,中心交易系统获得公安部《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备案证明》。落实智慧监管建设要求,将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纳入市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积极推进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应用。
交易文件零成本
对列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免收进场服务费,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对提供电子招标文件的招投标项目免收招标文件工本费。